第295章 可能性(第1页)
于是,他鼓足勇气拨通了谢志忠的电话。
此时的谢志忠心情并不好。1982年对于蓉城飞机设计研究所而言,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年份。
年初,在京城召开的“新歼”项目首次选型会议上,3601研究所提出的基于之前下马的“J13”项目的改进方案,得到了广泛的认可。相比之下,其他研究所提交的设计方案显得黯然失色。
实际上,这次会议更像是为3601研究所的方案做的一次展示。
他们的新设计与米国的F-16战斗机有诸多相似之处,采用腹部进气、单座单发、传统布局,重点强化了飞机在中低空和跨音速条件下的机动性能,同时具备高空高速拦截能力。
它能够在0.9马赫速度下达到6G的稳定旋转过载,飞行高度超过1万8千米,最大速度可达2马赫,起飞推重比超过1。
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国内当时的工业水平,选用了通过某些友好渠道获取并测绘仿制的“R-29-300”发动机版本——“涡喷15”。
此外,由于未安装火控雷达,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简单的测距雷达,并且继续使用较为成熟的“机械-液压”操作系统。
很明显,制造这款新飞机的技术挑战是在可控范围内的,对于现在的技术水平来说,在不久的将来完成它是很有可能的。
对于所有参与开发的人来说,新型飞机的成功意味着荣誉、奖励和职业发展的机会,这就是为什么它在航空部门内部得到广泛支持的原因。
尤其是在“歼9”和“歼13”项目被取消之后,整个航空工业急需一个新项目来提振士气。
然而,并不是每个人都欢迎这个新项目。反对者中包括了这款新战机的唯一用户——空军代表。
空军代表认为,如果目标是赶上“F-16”,那么新战机的性能就必须达到或超越“F-16”的现有水平。但在当前的3601计划中,似乎看不到这样的可能性。
各项作战参数都低于“F-16”,即使能快速研发出来,也需要十年时间,而那时它已经落后于米国的技术,因此不值得投入如此多的时间和资源。
谢志忠很清楚空军的想法。
自从改革开放以来,夏国逐渐对外开放,庞大的人口和市场吸引了全球的目光。
与此同时,面对来自北方的强大军事威胁,提升国防装备的需求变得尤为迫切,这也使得国际军火商对夏国市场虎视眈眈。
在航空领域,几个国家和公司正在竞争,其中最有可能获胜的是米国通用动力公司的F-16,格鲁曼公司的F-14,以及法国达索公司的“幻影2000”。
这些飞机都是第三代战斗机的代表,性能优越,自然让依赖于老旧J-6和J-7的夏国空军感到羡慕。
相比之下,3601计划中的设计显得逊色许多,空军对此表示不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。毕竟,他们现在更倾向于选择更先进的外国机型。
幸运的是,航空部军机局副局长王若松给了谢志忠一次展示的机会,尽管这机会只有短短的15分钟,准备时间也只有一个晚上。
一个晚上能做多少事呢?
唯有谢志忠自己清楚,他出差前偶然带上的那份“新歼鸭翼预研方案”现在成了关键。
他向邻近单位借了些透明胶片和绘图工具,迅速地把几个重要的图表、曲线和数据绘制出来,制成了几页简单的幻灯片。